标 题内容名称
篇 名

论《史记》的反言笔法

中文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作 者

余祖坤;

第一责任人

余祖坤;

来源数据库

期刊

出版单位

中国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14-10-30

2014

04

机 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 文

[1](清)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清)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卷二[M].清乾隆诗礼堂刻本. [4]姚永概.慎宜轩笔记:卷四[A],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孙德谦.太史公书义法:卷上[M].四益宧刊本,1923. [6](明)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A].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二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明)庄元臣.论学须知[A].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三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清)程馀庆.史记集说·序[A].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9](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0](清)方苞.又书儒林传后[A].方苞集:卷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清)李景星.史记评议[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赵辉.先秦文学发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美)列奥·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艺术[M].刘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15]孙学濂.文章二论:卷上[M].湖北省图书馆馆藏民国铅印本. [16]何寄澎.《汉书》李陵书写的深层意涵[J].文学遗产,2010(1). 1 李长之在论述《史记》的讽刺艺术时,曾提及司马迁运用了“反言的方法”(见《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24页),但他没有对《史记》的反言笔法进行专门探讨。 2 参见余祖坤:《论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反言”笔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3 参见俞平伯:《〈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文学评论》1963年第4期。 4 参见赵昌平:《回归文章学——兼谈〈文心雕龙〉的文章学架构》,《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吴承学:《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王先霈:《如何实现文学理论本土化》,《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葛晓音:《读懂文本为一切学问之关键——关于回归文学本体研究的若干思考》,《羊城晚报》2012年7月8日,第B02版。

中文关键词

《史记》;;反言笔法;;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当代价值

中文文摘

在当前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的呼声日益增强的形势下,采用古代文法理论的概念、范畴,借鉴其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无疑是深化中国古代文章研究的有效突破口;借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中的"反言"概念及其蕴含的理论观点,细致分析《史记》的隐微写作技巧,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史记》中的一些篇章之所以长期被人误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言笔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隐微幽曲的效果。《史记》的反言笔法是在评论文字与叙事本身所蕴含的真实意旨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史记》反言笔法而获得的两点启示是:一,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对《史记》进行文章学细读,是准确理解《史记》真实意旨的一条有效途径;二,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不仅是推进中国古代文章研究回归文本本身、深化文本细读的重要理论方法,而且也是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资源。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