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

舜,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儒家思想的源头在舜帝。

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由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隶定的 清华简《保训》篇是文王留给武王的遗嘱。从《保训》篇记载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等出土新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考证舜帝为大易的重卦之人(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并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圣同揆说”,认为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孔子老而好易,为易作传,传承发展了舜帝的中道思想,大易有揆有宗。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当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鼎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