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世家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孟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髌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穰候
白起
王翦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蒙骜
蒙毅
张耳
张敖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田叔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武安侯田鼢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刺客
循吏
儒林
酷吏
游侠
佞幸
滑稽
日者
货殖
其他
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
卑微出身: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淳于髡
淳于髡
“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
稷下元老
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伟,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
淳于髡
淳于髡
完成了任务。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智慧超群
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成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邹忌拜相时,他率稷下先生七十余人向其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厉行改革;他与孟子进行过数次精彩的论辩;荀子(约前313-前238)到稷下游学时,淳于髡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经是稷下学宫中元老级的人物,荀子经常向他请教,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响。淳于髡还做过齐太子的老师,《吕氏春秋·壅塞》记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由此可见齐国国君对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寿,他死时,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足见其门徒众多、德高望重。
滑稽多辩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因此,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入了《滑稽列传》之中。
一鸣惊人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
淳于鬓劝谏齐威王
淳于鬓劝谏齐威王
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田完世家》),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问齐威王道:“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
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他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得到重用
齐威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计出身、招纳人才,从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当时,稷下先生们对邹忌的才能有所怀疑,公推淳于髡向邹忌问难。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印证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借机讽谏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最后,淳于髡点明了说这番话的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滑稽列传》)意思是说,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以此来讽谏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极之而衰”的道理。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淳于髡也被委任为“诸侯主客”,专司礼仪,接待来宾。
淳于髡运用“隐语”向齐王进谏和与别人进行辩论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很多。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观点,是稷下之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不辱君命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杰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推荐贤才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见《战国策~齐策》。
后用“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坏人之间臭味相投,互相勾结在一起。
刁钻问题难亚圣:其实淳于髡打哑谜只是个人爱好,就像他喜欢和别人辩论。为此,儒家的亚圣孟子都受到过他的“刁难”。据说,至今临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一次,孟子游历齐国,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访这位名人:“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是个老实人,便规规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说:“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简直是胡说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大失体统,慌忙补充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救嫂子,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讥讽孟子:“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就事论事责圣贤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他,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老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对得起你的工资吗?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来说道,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缪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孟子说起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时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时候,鲁君失礼,祭祀用的肉迟迟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无礼而去。孟子说,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几块熟肉闹情绪,其实孔子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辞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说自己像孔子一样被无礼对待,因此离开齐国,但圣贤的行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会明白呢?
学无所主
淳于髡博闻强志,“学无所主”,思想比较博杂。他重视周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有学者考证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王度记》即为淳于髡的著作(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他以饮酒讽谏齐王,表明他有类似道家的“极之而衰”的思想;他向宣王荐士,曾提出近于墨家的“物各有畴”的主张。作为“稷下之冠”,他和其他许多稷下先生一样,很难考定他的思想归属,因此曾有学者将其归入杂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并非没有自己的章法。从史料关于淳于髡讽谏国君、问难师友的记载来看,他是兼重礼法而更倾向于法治的。
首先,淳于髡主张治国理民一定要礼法兼重。在进言邹忌时,淳于髡提醒邹忌受相印、执国柄,必须把握全局而不偏失,处理政事必须合于礼法,并随即就修礼仪、明法度、整吏治、裁冗员等几方面向邹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淳于髡要求邹忌忠于君主,谨慎的维护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他以“傅合疏罅”作喻,要求邹忌不必拘泥成法,而要依附于万民;以狗皮不能补狐裘作喻,要求邹忌要慎选人才,勿杂小人;以“大车当常较,琴瑟需常调”作喻,要求邹忌认真制定法律并监督奸吏(《田完世家》)。
这实际上可以算是一个礼法并举的改革方案了。以上几点主张,和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淳于髡兼重礼法的思想特点。
从淳于髡与孟子辩论可以看出,他主张守礼有度而不拘泥。他认为,虽然“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由此引申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拘守一成不变的陈腐规定。在他看来,最大的“礼”,是现实的国计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旧礼,实行改革,“援之以道”(《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讲礼治,但又反对世袭制,他从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竭力主张“尊贤尚士”、富国强兵。他借狐裘与黄狗之皮为喻讽谏邹忌,以“物各有畴”的主张要求宣王重士,都是这种尚贤思想的反映。淳于髡认为维护封建的礼制、选贤使能是必要的,同时还必须实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因此,他要求邹忌“谨修法律以督践吏”,要求齐王“减吏省员,使无扰民”(《新序》)。总之,淳于髡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礼、法兼重而倾向法治。这一观点,曾影响了田骈、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学里的黄老学者,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淳于髡以“酒极则乱”、“极之而衰”向齐威王讽谏,这实际上包含了矛盾对立转化的深刻哲理。在与孟子的一次辩难中,他曾提出“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的观点,意思是说声音不管多么细小,没有细到听不见的;行动不管多么隐蔽,没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这已经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因素了。虽然淳于髡的可知论认识还没有达到高度概括的程度,但他将其灵活运用实践之中,察事审功,“承意观色”,却是难能可贵的。
据《礼记》卷四三《疏》引语所说,淳于髡著有《王度记》一书,又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八说,他还有《十酒说》一书,可惜均已亡佚。所以,今天我们只能从散见各处的史料,来了解这位稷下高士的风范了。
一生不仕
齐宣王即位之初,贪于酒色而不重视人才。当时魏国的梁惠王(前400-前319)在各国用重金厚礼招纳贤士,知名的学者邹衍(前324-前250,应当是邹忌?)、淳于髡、孟子(前372-前289)等人都到了魏国。淳于髡刚到了魏国时,在梁惠王的两次接见中都一言不发。 事后,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对他说,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之所以在接见时沉默不语,是因为发现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驾车打猎、音乐娱乐之类的事情。惠王听后,十分惊讶,坦然承认第一次接见时,恰好有人献上了一匹好马,第二次时,又有人进献舞伎,所以自己两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叹淳于髡“诚圣人也”,再次接见了淳于髡,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而毫无倦意。梁惠王对淳于髡的才学十分佩服,想任他为卿相,淳于髡推辞不就。在魏国期间,虽然魏王对他礼遇优厚,但他不为所动,一直没有出仕做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下只注篇名)
大胆进言
后来,淳于髡又离开魏国返回齐国。他认识到齐宣王喜好声色、贪于安逸而不重视人才,不利于齐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便通过借古喻今,大胆地向齐宣王进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学宫,广纳贤才。开始,宣王表示自己并非不好士,而是国中无士,以此来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劝谏、督促下,齐宣王终于悟出“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继承齐国先祖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重新营造稷下学宫,以优厚的待遇招纳人才,齐国国势复盛,稷下学宫也再度繁荣了起来。
不惧楚王
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戏谑道:“难道齐国就找不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了吗?而派了先生你来!先生有什么特长呢?”这次髡并未用隐语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我并没有什么特长,只有腰中七尺长剑,是用来斩杀无状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说道:“请先生息怒,我不过跟您开句玩笑罢了。”这个故事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时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对这位齐国历史上的贤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处处以他为榜样,两人一样都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然而出使外国,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气度折服了傲慢无礼的楚君,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以礼搬救兵
齐威王八年(前394),楚国发兵大举进攻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所带的礼品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齐威王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到了赵国,交涉十分顺利。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曾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高度评价了淳于髡在齐威王称霸中所作的贡献。
淳于髡献鹄
又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谁还会治他的罪呢?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鹄还要多一倍。(《滑稽列传》)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