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世家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孟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髌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穰候
白起
王翦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蒙骜
蒙毅
张耳
张敖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田叔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武安侯田鼢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刺客
循吏
儒林
酷吏
游侠
佞幸
滑稽
日者
货殖
其他
袁盎
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
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结交周勃:袁盎是楚地人,吕后时期,为吕禄的家臣。汉文帝即位后,其兄袁哙保举,被任为中郎。
绛侯周勃诛吕有功,被文帝封为丞相,周勃因此甚为得意。文帝对待周勃非常恭敬,群臣朝觐后,经常亲自送他下朝。 袁盎因此进谏,问文帝如何看待周勃,文帝回答说周勃是匡扶社稷的重臣。袁盎说:“周勃在吕后掌权时,身为掌握兵权的太尉,听凭诸吕胡作非为;等到吕后去世,群臣共同讨伐诸吕时,周勃这才顺势而为,因而只能称作功臣,不能称作社稷之臣。周勃每每有骄横欺主之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毫无君臣之礼,陛下不应该这样做。”[
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议,群臣上朝时,逐渐威严起来,周勃慢慢也开始对皇帝产生了敬畏。周勃因此怨恨袁盎,对他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你却在朝廷毁谤我。”袁盎毫不退让,并未因此谢罪。
后来,周勃因故被罢相,回到封地,有人上书告他谋反,被召进京城关押狱中。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说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无罪。周勃出狱后,感念袁盎出力颇多,与他结为挚友。
妙算刘长
文帝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刘长自封国入朝,杀死了辟阳侯审食其。 袁盎对文帝说:“诸侯王太骄横霸道必生祸患,可以适当削减他们的封地。”文帝不听,淮南王愈加蛮横。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意图谋反,事发被诛,牵连到淮南王,文帝将其贬到蜀地,以囚车押送。[袁盎当时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骄纵淮南王,不加限制,酿成如此境地,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如果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人们就会认为陛下不能容人,背负杀弟之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
囚车行至雍地,淮南王就病死了。 文帝得知消息,非常悲伤,为之绝食。袁盎入见,宽慰文帝,说:“您在任代王时,太后患病,您尽心服侍三年,是为至孝;诛灭诸吕后,您由代国进入凶险难料的京城,是为至勇;群臣推荐您做皇帝,陛下五次推辞,是为至仁,陛下这三件事均高于世人,不须担心名声被毁。 况且,贬谪淮南王,本为使其改过,护送官员不慎导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
文帝听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宽慰。袁盎随后建议妥善处置淮南王的子嗣,文帝听从,封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此事过后,袁盎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直言劝谏
谏帝之好
宦官赵同仗着文帝的宠信,经常在文帝面前造谣中伤袁盎,令袁盎忧愁不已。袁盎的侄子袁种劝袁盎在朝廷上公开羞辱下赵同,以防止赵同继续毁谤。一天,文帝坐车出行,赵同在车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马车前,向文帝进言说:“皇上,我听说能和您一起坐在马车上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可是您现在怎么和一个太监坐在一起呢?”文帝闻言,立即让赵同下了车。
文帝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飞车而下。袁盎担心文帝安危,就策马紧挨皇帝的马车,挽住缰绳,劝谏说:“我听说富贵之人,不坐在屋檐下,也不倚在楼台的栏杆上,就是害怕发生危险;如今您贵为天子,更不应以身涉险,如遇意外,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文帝听后,就放弃了飞车下山的打算。
谏妃之宠
慎夫人很受文帝宠幸,在内宫常和文帝、窦皇后同席而坐。一次,文帝到上林苑游玩,窦皇后、慎夫人跟从。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气,起身回宫了。
事后,袁盎劝谏文帝:“尊卑有别,内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怎么能和主同席而坐呢!陛下宠爱慎夫人,就应该厚加赏赐。如果尊卑不分,名为宠爱,实则害了她,陛下难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的事吗?” 文帝这才高兴,并把袁盎的话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就赐给袁盎金五十斤(当时所说的“金”为铜)
外调为相
袁盎因多次直言劝谏,不能久留宫中,被调任陇西都尉。到任后,袁盎对士兵们非常仁慈,爱护有加,士兵们都为他舍身效命。不久,袁盎升任齐国丞相,随后,又调到吴国为相。
吴王刘濞骄横欺主,常有反心。袁种在送别袁盎时,劝他不要揭发吴王的罪行,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就行,以免被害。袁盎采纳了他的计策,抵达吴国后,饮酒混日,不管事务,为图自保。吴王果然厚待了袁盎,并未加害。
不久,袁盎告老还乡,路上碰到丞相申屠嘉,便下车行礼拜见,申屠嘉只从车上表示谢意。袁盎回到家里,觉得在下属官吏面前感到羞愧,于是到丞相府拜见申屠嘉。申屠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见袁盎,态度非常傲慢。袁盎便问申屠嘉与陈平、周勃相比怎么样,申屠嘉坦言比不上他们。袁盎说:“陈平、周勃功劳比您大多了,也没有您这么骄横;皇上每次上朝,郎官呈上奏书,就停车听取意见,每天都增加见闻。您却封闭天下人的口,一天比一天愚昧。以圣明的君主来督责愚昧的丞相,你遭受祸患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啊!”申屠嘉听了袁盎的分析后茅塞顿开,对袁盎拜了两拜,引入内室同坐,待为上宾。
议杀晁错
袁盎和晁错素来不和,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二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收袁盎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财物,要论罪处罚,景帝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晁错听闻消息,认定袁盎收受刘濞恩惠,必定知道其预谋,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丞史不同意,晁错因此犹豫不决。 袁盎得知消息,非常惶恐,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窦婴禀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在场,就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赦免吴国等七国罪行,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 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出使吴国
晁错死后,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至吴国。 吴王打算任命袁盎为叛军将领,袁盎不肯。吴王便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想杀死他。 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曾经是袁盎的从史,因私通婢女,畏罪潜逃,袁盎驾车追上后,并未处罚他,反而把婢女赐给了他,仍旧叫他当从史 校尉司马知恩图报,就变卖随身财物,灌醉了守城的士兵,乘着夜色,割开营帐,救出了袁盎。袁盎得救后,步行了七八里,天亮时,遇到了梁国的骑兵,就借马逃离了吴地,将出使吴国的情况报告给了景帝。
遇刺身亡
叛乱平定后,袁盎被任为楚相,不久,因病辞官,闲居在家,景帝仍常派人向他寻计问策。
景帝想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袁盎得知消息后,就进言劝谏,中止了这种议论。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杀他。第一个刺客来到关中后,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就放弃了刺杀的计划,并提醒袁盎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前来刺杀,要他小心戒备。
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在安陵城门外面,被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刺杀而死。
司马迁:“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
司马贞:“袁丝公直,亦多附会。揽辔见重,却席翳赖。晁错建策,屡陈利害。尊主卑臣,家危国泰。悲彼二子,名立身败!”
李德裕:“袁盎、汲黯,皆豪侠者也,若非气盖当世,义动明主,岂有是名哉?”
罗隐:“汲黯袁盎,以忠谏而屡出;籍孺韩嫣,以侫幸而益重。”
契嵩:“夫谏争自古罕有得其所者,汉之善谏者袁盎、汲黯,而言事尚忤触人主所不陷其身者。”
洪迈:“袁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禄舍人,故怨周勃。文帝礼下勃,何豫盎事,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谒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为赵谈所害,故沮止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
王夫之:“晁错忠于袁盎,而居心之厚薄,则不若盎也。”
易中天:“袁盎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是真正的‘士’,堪称‘无双国士’。”]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