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后陆续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
因此战国晚期赵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强国,军事实力位居七雄之首。晚年传位于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围困活活饿死于沙丘宫(在今河北广宗县)。[1] 谥号为武灵王,赵国君主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年少登基: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俟机图赵。
对于十五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胡服骑射: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的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同时,大举进攻中山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的北部搞过试点。全面游牧化的赵国骑兵,取胡人机动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赵国在军事上使用骑兵、采用适应骑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只是战士们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根据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很自然地采用了更容易获胜的斗争手段而已。可以说,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接触后不久,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骑兵,只是在数量、质量、战术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骑兵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兵种,进而成为一个主要兵种,经过很长的时间。胡人的游牧生活和军事训练一体化,在与中原农耕文明国家的作战中,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很强,经常能够取胜。赵国与秦国、燕国这些与游牧民族国家接壤的国家,在几次败给胡人后,便采取与胡人同样的作战方式,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为中原国家服务。但这种雇佣骑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难指挥,华夏族的将领很少有骑术精湛、懂胡语、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义的胡人不愿服从他们不敬佩的将领。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开疆拓土: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军政府更迈近了一步,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赵武灵王趁秦国此时内战正酣,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中。
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楚国灭掉了越国。楚怀王灭掉庞大的越国后,成了独据长江中下游的巨无霸,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国家都虎视眈眈。齐国更是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想到楚国的实力会如此强大,如此轻易地灭掉了另一个强国越国。楚国由于灭掉越国而与齐国接壤,齐国非常紧张。本来与楚国接壤的韩、魏、秦对于楚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十分害怕。但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野心勃勃的楚怀王向韩、魏、秦、齐大举进攻,夺取了四国不少的土地。四国于是开始向赵国求援,而楚怀王也派使者与赵武灵王联系南北夹攻四国。赵武灵王希望楚国能把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持续下去,同时又不希望楚国变得更强大。于是,赵武灵王派仇液入韩、富丁入魏、赵爵入齐,以坚其抗楚之心。秘使王贲入楚,转达赵武灵王同意楚国南北夹攻的建议。赵武灵王派楼缓入秦,密切观察秦国内乱的发展。派代相赵固监视胡人的动静,注意燕国对秦国内乱的反应。大朝信宫:改革成功,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于是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在今河北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太平寰宇记》云: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史记》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说“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在信都大会诸侯的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壮年退位: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来是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吴娃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吴娃生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赵王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赵王何虽然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武灵王也很爱他。在当初立赵何为新王,自己退位的时候,赵武灵王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沙丘宫变: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何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王何时的萎靡颓废让赵武灵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来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于自己对吴娃的爱,而废掉了公子章。与吴娃的美貌聪颖一样,韩夫人的贤惠持重也曾经深为赵武灵王所着迷。如今,赵武灵王最心爱的两个女人都去世了,不能与自己分享历代赵国国君都未曾达到的至高荣誉了。对于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儿子,赵武灵王希望他们都能分享自己创造的无上伟业,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贤惠的韩夫人的时候,赵武灵王就会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个填补自己愧疚之情的办法。子章比赵王何年长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武灵王之型,本来最为赵武灵王喜爱。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指挥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胜利。此后,公子章多次随从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今邢台市)。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鼎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