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

主父偃(读音:yǎn)(不详—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听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虽卫青多次向武帝引荐,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后因接受封国贿赂,被汉武帝灭全族。

 

 

主父偃疯狂受贿 
主父偃他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大臣们对他都非常害怕,所以争相向他行贿,他也毫不推辞,有人就劝告他说“不要太过分了,适可而止吧。”主交偃回答他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意思是“我很小就开始游学,就这样过了四十多年,一直都不得志,父母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孩子,兄弟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兄弟,穷困潦倒的日子我过得太久了。真正的英雄,即使活着时不能如重臣一样在皇帝大宴群臣的大鼎中吃肉,死时也要死在用来煮肉的大鼎中。我年纪已老,离家乡也很远,所以我要倒行暴施,来报复他们”“倒行暴施”,后来班固后汉书时改成了“倒行逆施”就是不按规则,违背正义的做事,胡作非为。”
主父偃挟嫌报负
有了权势,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置人于死地。
至于当初冷遇他的燕、齐、赵等藩国,他更是处心积虑地把一腔仇恨发泄在其国王身上。汉武帝的哥哥刘定国,是燕国国王,他无恶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媳妇强行抢来,据为己有。主父偃正为如何报复燕王发愁之际,偏偏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了燕王的丑行。主父偃主动请缨,获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济私,不仅向武帝诉说此中实情,还加油添醋地编派了燕王其他“罪行”,终至迫使燕王自杀了事。
汉武帝的远房侄子刘次昌,为齐国国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齐王的拒绝,为此,主父偃怀恨在心,便对武帝进言说:“齐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民多富有,这样的大国如此重要,陛下应该交由爱子掌管,才可免除后患。”主父偃的一席话打动了汉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经,他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监视齐王的举动。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
主父偃冷热人生
他的一生先抑后扬再抑,可谓是坎坷异常。由起初的不为所容,穷困潦倒,到成为汉武帝的言官,拜为郎中,人人敬畏,历经种种波折,然而主父偃并未能够善始善终,最后落得个宾客中只有一人为其敛尸,门前冷落至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逆境中不畏困难,以坚强的的毅力奔自己的目标努力,顺境中则应保持自己在逆境中的精神,不应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目中无人,骄横自大,自己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鼎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