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世家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孟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髌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穰候
白起
王翦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蒙骜
蒙毅
张耳
张敖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田叔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武安侯田鼢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刺客
循吏
儒林
酷吏
游侠
佞幸
滑稽
日者
货殖
其他
赵襄子赵毋恤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卒谥襄,故史称赵襄子。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25年)。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尊称。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即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
晋定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谋取代国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门阀。
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 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晋阳之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参见晋阳之战)。
心胸宽广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
宗法观念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传位风波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豫让刺赵襄子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
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
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昆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襄子责备豫让说:你何必这么跟我过不去?想当初你不是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么,智伯把他们消灭了,但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反委身做臣子,现在智伯死了为什么要偏那么卖力为他报仇勒?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都曾像对待普通名士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只能像普通名士一样报答他。襄子听后感慨,流着泪说道: 唉!豫先生,你为智伯尽已得到世人承认,而我对你宽恕已到极致。你还是做个选择吧,我不能在放过你了!豫让说:从前你宽恕我,天下人都称颂你的贤德,今天的事情我应该伏法受死,这个我不怕:但是我没有完成自己愿望,死不瞑目,希望你给我一件衣服刺破他,以完成我替智伯报仇的意愿,既是死也没什么遗憾了。襄子十分赞赏豫让的义气,便脱下衣服,让人拿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刺破衣服。随后,仰天长叹;"我总算可以去九泉之下见智伯了!"于是伏剑自杀。
赵襄子学御
《韩非子》卷七中讲了一个赵襄子学御的故事: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的的大夫。有一回,他向当时晋国有名的驭手王良学习驾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渐渐掌握了驾车技术,便迫不及待地要与王良进行比赛。
他俩连续进行了三场比赛。赵襄子一心要赢王良,每次比赛都更换马匹,可是结果每次还是都落在了王良的后面。比赛结束后,赵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我向你学驾车技术,可从比赛情况来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都传授给我呀!"
王良连忙说:"哪里是这样呢!我的技术确实是毫无保留地全部都奉献给了您,或是您不能恰当地运用它。驾车,最重要的是使马的身体安稳地套在车内,御手用心地去指挥和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这样才能跑得快走得远。可是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一心要超过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惟恐被我撵上。驾车比赛,总是有前有后的。您却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您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就是您落后的根本原因啊!"赵襄子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不由地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赵襄子在与王良比赛驾车的过程中,接连换了三次马,很显然,他在客观条件上超过了王良,可是仍然落在后面。王良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原因,他指出:"您把先后看得太重了。"应该说,这个分析是十分中肯的。
从这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抱着虚荣心,一心只想抢前占先、出人头地,是不可能全神贯注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浮躁作风,胜则骄傲,败则气馁。靠小聪明也能掌握一些本领,但往往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潜能全部发挥出来。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事业上做出显著的成绩,在工作上走在前面的人,大都是那些不图虚名、不图眼前利益、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人。
有些成功者看似一举成名,其实,哪里有那么简单?只不过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外人不知道罢了。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只知努力、不计结果的人。他们更注重做每一件事的过程和细节。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劳动,最终恰恰不容易得到好结果。这大约就是从赵襄子学御中得到的启示。
太子井
太子井位于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村。据《邢台县志》记载:"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猎于此,掘井得水。"
太子井村的河滩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铺的井台,条石砌的井帮,井深五丈有余。民间传说,这就是赵襄子当时留下的井。赵襄子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太子,封地在邢。一年夏天,他带人马来此处打猎,人困马乏,但这里荒山秃岭,异常干旱,到处找不到一点水,赵襄子只好对天长叹。正好这时西北天空乌云滚滚而来,电闪雷鸣下了一阵暴雨。人马饱饮一番,齐颂太子有灵。这时有人祈求太子为民赐水,他便向河滩射了一箭,说箭落处即有水。当地民众集资挖井,耗粮数千担,历时几年,经过千辛万苦,才掘成这眼"淋漓日夜,获水数十担"的"太子井"。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