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世家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孟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髌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穰候
白起
王翦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蒙骜
蒙毅
张耳
张敖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田叔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武安侯田鼢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刺客
循吏
儒林
酷吏
游侠
佞幸
滑稽
日者
货殖
其他
由余
由余,他是周携王的子孙,因周携王被周平王一方的晋文侯杀害后,于是逃亡于西戎。公元前626年,由余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慕其才而设计任其为上卿(即宰相)。
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绵诸戎、昆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于是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之一,著有兵法六篇。由余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姓和余姓。
首先来说他对秦国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秦国在春秋中期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秦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拿来主义”,春秋初期的秦国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文化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礼制,所以秦国在秦穆公时代,基本上所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还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崇奉的宫室、财货,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殿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感到比较奇怪,说中原华夏国家治理,靠的是诗书礼乐法度,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救世于混乱,戎夷没有这些,要治理好岂不是更加困难?由余说:恰是中原华夏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那么难以治理,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小的太平。到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
从这方面来看,由余自戎使秦,与秦穆公的这段对话,反映出秦在春秋时代一方面积极吸收周文化成果来建立制度文化层的同时,还在不断在与戎族的交往斗争中,拿来戎族的功利主义,这一点给后来秦国能够彻底的实行商鞅变法打下一定的文化心态基础,秦穆公认识到由余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在戎,则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让由余归顺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纳由余的策略,转变进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史称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因为西周亡于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对戎战争虽然没有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还是一样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认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左传等史书中,秦国的历史自秦文公开始见于《春秋》,但多不书国君事迹,而自穆公称霸,“秦伯”之号开始频繁出现,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对秦的功绩,最关键的是,秦穆公向西扩张,给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秦国一个比较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四百年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术界一般认为,"仁义"一词出现于孔子之后。然而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由余就提出这一治国论说,早于孔子、孟子。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江南淮安府武功山。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於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於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虓,而後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於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史记·秦本纪》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鉼,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刘向《说苑·卷二十·反质》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