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世家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孟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髌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穰候
白起
王翦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蒙骜
蒙毅
张耳
张敖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田叔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武安侯田鼢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刺客
循吏
儒林
酷吏
游侠
佞幸
滑稽
日者
货殖
其他
叔达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萧衍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在位(502-549)其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萧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萧衍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甚加依赖,故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少年英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用错侯景: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欢(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义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有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 侯景为人首鼠两端,在高欢死后,他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对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请求萧衍接受他归顺。萧衍很高兴,封王,封大将军,派军队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后来,归顺的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最后,围困都城,本来侯景已经元气大伤,但守城的将领也没了斗志,开城把侯景放了进来。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对话: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他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了。见过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萧衍信佛后,看清权势,也看轻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
但是,这个侯景毕竟是作乱打进都城的,他的军队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权,他的卫兵进出皇宫很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也很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限制他的供应。结果萧衍很快病了,后来不能起床,最后连饿带病加生气,闭眼西去。终年85岁。他的谥号是武帝,庙号是高祖。
谋略出众:
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
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是猜疑心很重,害怕开国功臣们要夺他的皇位。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萧综。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也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通奸,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宏也因为极度恐惧,得病而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萧综并没有受歧视,萧衍封他为王,还做将军。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后来,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兴,授予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音钻),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即斩衰,一种生麻布做成的简单衣服)三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了给他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敬"。
这两次打击对于萧衍来说是很大的。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老年后,特别是上边这两个事后,萧衍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
显著政绩: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以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文学贡献: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他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武帝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4——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谢眺、沈约、任眆、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梁武帝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梁武帝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个人成就:(一)博学将军屡建功勋、运筹帷幄灭齐建梁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二)出众的谋略
到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
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三)勇退北魏兵
在萧衍辅佐萧鸾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军队亲自征讨南朝的齐,沿淮河向东攻打钟离。齐明帝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
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于是畏缩不前。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和北魏军队交战。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四)雍州战败、因祸得福
在公元497年的秋天,北魏军再次南下,接连攻下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雍州,即现在的湖北襄樊市。齐明帝萧鸾赶忙派萧衍、左军司马张稷、度支尚书崔慧景领兵增援雍州。
第二年的三月,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萧衍知道城中粮草和枪械缺乏,就对崔慧景说:"我们远道征战,本来就很疲惫,需要休整,现在又遇到强敌围困。如果军中知道粮草缺乏的实情,肯定会发生兵变。为防万一,我们还是趁敌人立足未稳,鼓舞士气杀出重围为上策。崔慧景虽然心中忧虑胆怯,但表面上却假装镇静:"北方军队都喜欢游动作战,他们不会夜里攻城的,不久自然回退兵的。"没想到魏军越来越多,没有退却的迹象。原来还表现得很镇静的崔慧景这时露出了胆怯的原形,没有和萧衍商议,就私自带着自己的部曲逃走了。其他各部见统帅溜了,也纷纷逃散。萧衍无法控制局面,只好边战边退。过一道沟时,军队自相践踏,再加上北魏军在后边射箭攻击,齐兵死伤惨重。
最后,萧衍退到了樊城,才得以站稳脚跟。这次战败后,齐明帝没有责怪萧衍,而是让他主持雍州的防务,任雍州刺史。从此萧衍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这为他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齐政权的资本。
(五)反对东昏侯
齐明帝萧鸾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治国无术,却很残忍,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妄加杀戮。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在东昏侯冤杀军功大臣萧懿之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东昏侯。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大力招兵,准备和东昏侯决战,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马上千匹,战船三千艘。为了增加号召力,萧衍联合了南康王宝融,后来南康王在江陵即位,这就是和帝。他们共同和东昏侯争夺齐的政权。最后,萧衍领兵到达了建康城下,和守军激战,攻下了外城,将齐宫城团团围住。
在国难之际,齐内部仍有奸臣进谗言,说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过错,怂恿东昏侯大开杀戒。这使征虏将军王珍国异常愤恨,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表示心迹。王珍国其他大臣,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在国难当头还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东昏侯。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献给萧衍。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这次萧衍拥戴和帝,消灭了东昏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
(六)建梁灭齐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原来的好友沈约知道他的心事,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次事,第一次时萧衍装糊涂,推辞过去了。第二次提起时,萧衍犹豫片刻,说了句"让我想想再说吧"。后来就答应了。沈约又告知了范云,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萧衍知道后,很高兴。在他们谋划的过程中,萧衍竟然贪恋起原来宫中的两个美女来,把头等大事忘到了脑后。范云知道后很着急,又找到萧衍,说明利害,这才使萧衍下决心灭掉齐,免得夜长梦多。
范云和沈约写信给和帝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禅让帝位给萧衍。同时,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等和帝的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于是,范云带领众臣117人,再次上书称臣,请求萧衍早日登极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在公元502年的农历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然后,萧衍派人给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和帝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追认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安陵。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办暨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版权所有